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鹿林: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2015-09-15  编辑:  点击:[]

       

    近日,山东交通学院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题网站登载了院长鹿林文章《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转发如下: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院长 鹿林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就是在厘清影响人才培养各因素的基础上,归类整合形成排列组合体系,并优化配置出实现方式。
    一、由专业定位到构成元素
    人才培养体系重构的起点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现实中,当我们深入人才市场中,调研人才需求状况时,到毕业生从业单位了解对毕业生的评价时,倾听毕业生的成长体验时,所听到的对人才的描述往往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同的人会谈及不同的内容,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工作踏实、作风严谨、创新意识、岗位职责等等,看起来都好像是对某一方面特征的笼统描述,而实际上却是对人才需求的真实感受;细细的分析这众多的特征,有些是对人的共性要求,有些则反映了人才需求的专业性性特征。如果我们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对其归纳总结,就可以概念出每一个专业人才需求的目标定位。由目标定位逆向分解,将蕴含于目标定位之中的各因素理清楚,并落实在实现途径中,就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谈谈对目标定位的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线具有国际视野和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显然,个性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师和管理者;交通土建工程师要完成的工作就是修筑道路、桥梁、隧道,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试验检测、养护维修、工程管理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从规划和设计开始,就必须了解地形、地质、水文和工程结构等,地形涉及到工程测量和工程制图等知识,地质构造涉及到地质勘测、土质学与土力学等知识,水文涉及到水力学与桥涵水文等知识,工程结构涉及到路基路面结构、桥梁结构、隧道结构等知识;工程结构受力分析就会涉及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知识;力学就离不开力学模型、受力分析、数值计算等知识,就会延伸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概率论等知识,工程的性能分析,离不开大学物理、物理实验等基础知识。道路、桥梁的施工材料,就会涉及到路基材料、沥青混合料、混凝土等等知识,就会涉及材料配比、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知识。施工过程又会涉及到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备配备、现场管理、配电系统等等知识。养护维修过程涉及工程检测技术、养护技术、维修与加固等等知识。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的组织实施就会涉及到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的组织管理、分包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成本管理等等管理知识,而这些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往往不被关注,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影响重大,所有的工程过程中的东西,都需要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无论是技术性文件或会议材料都需要表达清楚,这些都需要严格的训练,这也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由此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就有了初步的细分,每一个细分点又会包含着许多专业素材,需要我们不断地细分描述。
    国际视野是面对交通事业与国际融合的实际而提出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对交通土建的国际前沿趋势有较好的理解,尤其是对于那些先进技术、设备、人才要有清晰地认识,对国际化大企业的运作方式应该有所了解等等,即要有胸怀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境界,又要有加速追赶、敢于超越的紧迫心愿和实际行动;国际化的基础是熟练的外语能力,当然,即便是不会外语,也不一定不具备国际视野,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理解国际发展境况,但吃别人嚼过的馍,总归不如自己亲自品尝更有味道。同时,国际视野更需要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对不同文化的接纳和理解。国际化是学习和升华的过程,也是长期体验和汲取能力的训练,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给养。 
    素质的内涵很宽泛,在这里侧重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在人才培养中体现出了更多共性的东西,如社会主义是代代相传的事业,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高等学校的使命,要在理论上让青年学生明白中华民族的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从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历史屈辱中,从对中国共产党艰难困苦的发展历史的学习中,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中,才能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才能够进一步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等等内容,这都要通过课堂讲授和课余实践得以领会精神实质,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政治素质的要求。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后来人,强化人文科学的学习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自我修养的必须,因而,在大学期间要广泛学习优秀人文社会知识,这是人生的沃土,是思想的源泉,也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渠道。对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些必备的心理素质也需要认真地学习和修炼,诸如: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等,都应该在素质教育中充分体现,尤其是心理素质要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其达到强壮和耐磨难。
    成长力是人的整体表现。知识、能力、素质,只是成长力的基础,并不代表成长力的精髓。成长力是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的,人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是成长力的本质,成长力既是能力,更是精神。成长力训练就是要将学生拼搏向上的精神培育出来;至于克服困难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是冲锋陷阵还是巧妙迂回等等那只是克服困难的方法而已。
    以上能力、知识、素质的描述,只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目标定位的外在要求,而要转化为学生的成长行动,需要每一个学生的努力;这就需要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其成长的需求,个性化成长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不断地提炼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有针对性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明确了培养内容还要探究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方法和保障条件,诸如:师资情况、实验实习条件、协同方式等等内容,都是需要不断挖潜和壮大的因素。
    当然,构成人才培养元素巨多,变化也会很快,探寻的方法也很多,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会有许多的经验教训,有许多的思想积淀,也有许多的感悟等等,都是构成因素的来源,需要广开思路不断丰富,并深入认识。
    综上所述,构成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包括:对人才市场目标定位的因素分解而成的知识点、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条件、学生学习成长的具体情况、师资力量等可视化方面的东西;还有更为重要的实现资源配置的理念、机制、文化等可喻而不可见的东西,而这些是成就事业更加重要的软实力,是任何组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动力,更加需要我们着力的挖掘。
    如下是我们在试点专业实践中创造的逻辑分析图。
    从图中可见,由目标定位开始,层层分解就能够一步步将人才培养的诸元素梳理清楚,这是体系重构的素材。

 

   

    二、由构成元素到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筑,实质上就是将人才培养的各个构成元素,进行归类提炼形成人才培养的题材和实现方式。无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归纳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干事的,一是做人的。干事和做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融于人的思想和行动中,而形成了人生。只不过有人干事的本领好于做人的本领,有人做人很好但干事的能力逊色一些,有些人做人不行干事也不行,而优秀的人才是做人干事都好,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做人干事都好的人才。对大学教育的时空进行分类,无外乎课程体系、课余活动、自我教育三部分,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就是要将影响人才培养的各元素,有机分布在三者之中。
    (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在于逻辑清晰、主题鲜明、实现可控、绩效可量。所谓逻辑清晰是指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的支撑脉络要清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相互作用、前后布局要明晰;所谓主题鲜明是指每一门课程内容、作用要明细独具,多之不可、少之不行;所谓实现可控是指每一课程实现的内容和方式是预置的,可以在要求范围内充分展示,但不可随意调整,就像乐手各司其职,才汇成美妙的交响乐;所谓绩效可量是指每一门课程所达到的水平是事先设定的,且有明确的监控体系做保障。那么,课程体系的重构要涉及到哪些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的整体布局和课程内容的构成。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每一专业的课程体系所设计的内容我们是知道的,只是对内容是否增减和调整是应该充分讨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强调以能力为主线的成长路径,课程体系的结构布局要围绕着能力的主线布置,每门课程内容的构筑也应该围绕着能力的提升来设计。学习掌握知识是一种能力,在于能够对知识有很好的理解;但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即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实现创新的能力。
    二是打造实战能力的训练。第一部分是与专业能力相适应的实战能力训练。主要是突出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既要强调专项技能的训练,更要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让工程意识成为学生的常态思维方式,并且要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将常规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在练好专业基本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树立强烈的创新欲望,勇于挑战创新的可能,在实践中学会延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不断培育和增强自身的创新基因。第二部分是要建立适合于交通特点的通用训练的实践体系,形成交通人都应该具备的实战能力的训练方式。如:交通事故的自救与他救能力等,要基于各类交通运输中出现的交通事故,以电子模拟或真实场景的模拟,对全体学生全面训练等等。要依托于此类训练实现部分体育课的转型。
    三是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部分为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当下,我要强化资源的协同利用,用机制的力量和方式的转变,推进已有资源的协同使用,提升利用效率和使用价值;抓资源的采购的调研论证,促进方案的设计水平提高。打破小而全的思维僵化,使资源的协同成为大家的爱好,并将协同的效益为大家共享。第二部分是教师水平的不断提升。要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方式由学科型到应用型的理念转变,在体系的重构中突出目标的引导、能力主线的凝练等创新实践,并着重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方式上做真做实,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尤其要强调改革过程中的群策群力、培训提高。
    (二)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可以承载许多的人才培养功能,关键是要由自发的活动功能更多的转向自觉的活动功能,需要活动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强调依存着人才培养的主线,有意识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在长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已经形成了许多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积累,应该进一步丰富其人才培养的功能性。同时,应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培养的延伸效应,如:大学生科技活动要成为对课堂知识延伸应用的重要作用,借此突出创新意识的提升和创新行为的操练。诸如:社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的锻炼成长,都可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找到磨砺的平台。实际上,大学组织的活动巨多,内容丰富多彩,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空间,我们应该精心谋划活动内容,挖掘隐匿于其中的深刻内涵,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得以锻炼成长。
    (三)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本功,在大学期间需要强化训练。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自我规划的能力,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人生志向,在大学中应该做些什么,以实现自己的追求;要养成学生自觉成长的自制能力,许多时候不是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而是没能坚持一贯的做下去,没有顽强地作风,也就很难成就崇高的事业;要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凝练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伴随着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开阔自己的境界。
    课程体系、课余活动、自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时空组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分解,形成了熟悉专业英语、管理学、投资理财、经济素养等等许多指标,如何实现这些指标,有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自我教育的内容,清晰了各部分的要求构成。虽然各自内容不同、培养方式各异,但交互作用于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整个体系更加强调了围绕着专业能力培养,优化配置培养资源。
    以下为人才培养的的时空矩阵图(截图)

    当然,图中对每一门课程的要求是概要的,要使每一门课程达到体系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设定课程标准,编制课程内容,清晰课程的内容构成和实现方式。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细化,有些活动是人才成长需求所不可替代的。自我教育重在学生的广泛参与。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软实力是机制
    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描述清楚只是第一步,而实现其有效运行,却要靠机制的作用。我们应该从具体的运作方式入手,积极的探索更加有利于人才成长需求的运行机制,以创新的姿态,不断提升机制的设计水平和运行质量,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并积极的尝试应该成为改革的平常事。如:排课可否从传统的一门课60学时,零零星星一学期,期末集中考试,转变为阶段性集中,接力式上课,课程结束就考试,更大的集约师生的关注度;可否加快推进学分制体系建设,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方便更多的学生双学位的学习等等。现实中,机制的作用越贴近细节,就越能显示出其力量,就越能够评价其优劣。在日常工作中,许多机制创新点可能我们都看到了,或感受到了,但没能潜心去解决,使得组织许多潜在的价值没能衍生出来,日复一日被埋没于我们的漠视之中。机制创新应该成为工作的常态和学校成长的内驱力。
    市场经济是由需求引导着资源配置的方式,满足需求的路径和方式有若干,哪一路径和方法更优化?既是理论分析的比较,也是实践过程的探索,因为资源占用不同,就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配置方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一定会有许多的路径和方式,需要百花齐放式的思想解放,去凝结大家的智慧。如现代社会协作是基本素质之一,如何实现对学生协同能力的训练?是在课堂,还是课余,或课堂课余结合,如何串行于课程、活动、自我教育之中,当然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一些知识可以放在这门课程中讲授,也可以放在叧一门课程中讲授,需要比较哪一组合更优;人才培养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方式很多,也会出现若干资源分布的结构,其配置的方向是指向满足市场需求,亦或是创造新的需求。因而,我们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过程将是持续地、不断完善地过程,需要我们秉承市场经济的本质,不断地追逐可能变化的人才市场的目标定位。

上一条:我校与匈牙利马格努航空公司洽谈国际校企合作事宜

下一条:学校举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委中心组(扩大)集中学习研讨班

关闭

Copyright © 山东交通学院党委组织部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海棠路5001号 联系电话0531-8068937.邮政编码:250357